近日,Marketplace Pulse 的数据显示,中国卖家目前占亚马逊全球活跃卖家基数的 50.03%,这是中国卖家在亚马逊所有国际市场上首次占比过半。不过,尽管在卖家数量上取得领先,美国卖家在营收贡献层面仍保持着优势。
回顾过去十年数据,这一变化趋势明显。2015 年,在亚马逊美国站的新注册卖家中,中国卖家仅占 7.1%,而美国卖家占比高达 70.6%。至 2024 年,这一格局发生逆转:亚马逊美国站新注册卖家中,中国卖家占比升至 62.3%,美国卖家占比则降至 26.8%。
如今,中国卖家已成为亚马逊除日本站外,其全球各主要市场中数量最多的卖家群体。
推动中国卖家份额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技术层面: 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语言和内容本地化的门槛。这些工具能够在规模化层面协助完成翻译、商品列表优化及文化适配,显著提升商品在目标市场的展示效果。
平台赋能:亚马逊自身也在强化相关能力,例如推出或改进用于专业内容创作的 Creator Studio 等工具,帮助卖家制作更契合平台特性的图文和视频内容。
供应链优势: 这仍是中国卖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多数中国卖家具备直接对接工厂和生产商的能力,减少了中间环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出口支持政策。这些因素使其在成本控制和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产生强吸引力。
然而,规模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营收优势。Marketplace Pulse 估算显示,在亚马逊美国站约 3050 亿美元的第三方商品交易总额 (GMV) 中,美国卖家贡献约 1570 亿美元,中国卖家则贡献约 1320 亿美元。若按单个卖家平均收入计算,美国卖家的平均年营收约为 884,958 美元,超过中国卖家平均年营收(393,557 美元)的两倍以上。
全球范围内也存在类似的差异。虽然中国卖家在数量上占据多数,但其在全球亚马逊第三方平台的营收中仅占约 39% 的份额。这表明美国及其他地区的卖家在高客单价或高价值品类的销售表现上依然更具优势。